各學部、學院:
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一流本科建設相關要求和學校第十六次本科教育教學研討會的文件,根據《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文件要求,學校現組織開展2022年國家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申報、評審、立項和入庫工作,具體事項如下:
一、立項原則
1.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立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立德樹人內化到項目建設各方面、各環節,堅持文化育人、以德育人。
2.堅持突出重點,改革創新。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立項要具備一定的改革基礎和建設水平,按照“立足本科、重在改革、目標一流、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建設思路,依據教育部“高教40條”“雙萬計劃”“六卓越一拔尖2.0”等文件精神,結合我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實際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相結合,加強統籌謀劃,積極破解重點、難點、焦點問題。
3.堅持分類建設,扶強扶特。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立項要適應研究創新型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的需要,建設一流專業、一流課程、一流基地,著力引導一流資源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重點支持已有建設基礎、能取得明顯教學成效的項目。
4.堅持擇優遴選,分批建設。各學部(學院)應對申報項目進行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論證,嚴把立項質量關,注重將項目建設成效與預期績效目標相結合,嚴格監督檢查實施效果,嚴控項目執行進度,確保項目資金充分發揮效用,嚴格要求項目經費按規定進度執行。學校將把項目建設成效與績效評價作為下一年度經費支持的重要參考依據。
二、立項規劃
1.新工科卓越工程師產教聯合培養行動計劃、新文科專業綜合改革
本項須依托具體本科專業建設。重點支持本科專業全方位深層次推進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聚焦專業人才培養核心問題,核心任務是打造“智能+”研究型本科專業教學平臺。
新工科建設突出“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動工科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設重點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文科專業、文科與其他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卓越工程師產教聯合培養行動注重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強調科學基礎、工程能力、系統思維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增強關鍵實踐能力,健全完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
2021年1月1日以后已經立項支持的專業建設項目不再重復申報。牽頭申報者應為專業負責人,并具有正高級職稱。
2.數字化課程及教學資源建設計劃
(1)支持內容:主動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質量多樣化、學習終身化、培養個性化、治理現代化的需求,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態。強化需求牽引、開環建設、閉環管理,重點支持課程、實驗、教學資源庫等方面的數字化建設。
(2)申報要求:本項須依托具體課程建設。依托課程應為公共基礎與通識課程、大類及專業必修課程,原則上需開課3年以上、課程負責人為高級職稱,團隊成員應有3人以上(不含研究生助教),教學資料齊全、教學資源完備、教材選用、教學效果優秀,具備良好的數字化建設基礎,數字化資源應用效果良好。
2018年1月1日以后已經立項支持的課程、以及已經獲評為國家和省級一流的課程不再重復申報。牽頭建設負責人應具有高級職稱。
(3)限項申報:
每個專業:至多申報2項;屬于多個專業的大類基礎課程按該大類全部專業數量的限額總量控制。
公共基礎課:思政、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外語、體育等各類公共基礎課,每一類課程至多申報2項。
通識課:每個學部(學院)至多申報2項。
3.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計劃
本項須依托具體課程建設。每個專業至多申報2項,屬于多個專業的大類基礎課程按該大類全部專業數量的限額總量控制,公共基礎與通識類課程每個學部(學院)至多申報2項。2018年1月1日以后已經立項支持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課程、以及獲評為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的不再重復申報。牽頭建設負責人應具有高級職稱。
4.基層教研室建設計劃
本項須依托全校規劃的246個教研室之一建設。立項支持以教研室為主體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為一流師資成長培育創造良好環境。每個學部(學院)至多申報5項。2021年1月1日以后已經立項支持的基層教研室、以及獲評為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的不再重復申報。牽頭建設負責人應為教研室主任,并具有高級職稱。
注:上述“立項支持”指已獲國家本科教學工程項目、遼寧省教改項目、校教改重大和重點項目立項支持。
三、申報程序
請于2022年4月20日前,將各項目立項申報書、項目申報匯總表(附件3)電子文檔發送至ctr@dl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