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結構工程專家、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國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2月1日4時30分逝世,享年93歲。
趙國藩院士出生于1924年12月29日,山西汾陽人。1949年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后,即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49年9月到齊齊哈爾鐵路局工作,不久調入蘭州大學水利系任助教,1950年8月調入大連工學院任助教。抗美援朝期間,被借調到吉林省公主嶺810國防修建委員會任工程師。1954年后歷任講師、教授、結構工程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國藩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定于2017年 2月5日(星期日)早7時在大連市殯儀館特大廳舉行。
謹此訃告。
大連理工大學
二○一七年二月一日
悼念趙國藩院士網站:http://sche.

趙國藩院士生平
趙先生出生于1924年12月29日,山西汾陽人。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學。1949年4月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194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后,即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49年9月到齊齊哈爾鐵路局工作,不久調入蘭州大學水利系任助教,1950年8月調入大連工學院任助教,并學習了俄文,翻譯了當時教學急需的蘇聯教材和參考書。抗美援朝期間,被借調到吉林省公主嶺810國防修建委員會任工程師,獲吉林省一等模范干部獎章。1954年后歷任講師、教授、結構工程博士生導師,1956年11月參加“九三”學社,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訪問教授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合作研究,曾先后14次應邀赴瑞士、日本、捷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講學,為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30余所院校的兼職或名譽教授。
趙先生長期從事結構可靠性及鋼筋混凝土結構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在國內系統介紹了極限狀態設計理論,60年代在國內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階矩法計算安全系數,提出了結構可靠度計算的實用分析方法及荷載、抗力統計模式,在學術界頗具影響,其著作《工程結構可靠度》發行達1萬余冊,為我國工程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的編制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曾承擔7項國家重大工程關鍵技術中的10項攻關子題,為制定我國水利水電、港工、建筑、橋梁等專業的工程結構規范,解決四川二灘拱壩、貴州東風拱壩、貴州普定碾壓混凝土拱壩等國家“七五”、“八五”、“九五”重大工程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6項。
趙先生曾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理事等國內重要學術職務,以及《土木工程學報》、《建筑結構學報》等國內重要期刊及《水泥混凝土復合材料》等國際期刊編委。曾先后30余次應邀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主席或主席團成員等職務。曾任《亞洲混凝土模式規范》國際委員會執行委員及第6屆國際會議主席。趙先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他為人謙和、處事公正、關心同事、關愛學生,提倡學術研究與道德修養并重,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培養了87名碩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及10名博士后,主編或合編規范7本,專著19部,獲第8屆“陳嘉庚技術科學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遼寧省功勛教師”、“遼寧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
60多年來,趙先生博學審問、深思篤行、言傳身教、筆耕不輟,為黨的教育事業奮斗不息,其治學精神與學術品格深得學界的敬仰與愛戴,是杰出的土木結構工程專家,是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辛勤園丁。趙先生自覺傳承發揚紅色基因,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無私敬業,將全部心血奉獻給了我國土木水利工程事業,為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
趙先生雖已駕鶴西去,但是他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對科研和教育事業的殷切關懷,都讓我們難以忘記。他將自己的智慧、才華和生命無私地奉獻給了大連理工大學,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奉獻給了他摯愛的學生們。不論是勤奮刻苦的科研精神,還是孜孜不倦的育人理念,都值得我們永遠地學習和景仰。他的辭世是大連理工大學的巨大損失,是我國科學界教育界的巨大損失!我們由衷地崇敬趙先生,悲痛地哀悼趙先生,深切地緬懷趙先生!
趙國藩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