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大連理工大學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積極參與“尋訪老校友,傳承大工紅色基因”專項實踐活動,深入挖掘、自覺傳承大工紅色基因,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刻領會大工紅色基因內涵,爭做大工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實踐者,3月12日晚,建設工程學部8名同學在學部團委書記于貴書老師的帶領下,拜訪了我校49級校友,大連理工大學第三任校長、第八任黨委書記金同稷教授。

紅色記憶·大工長子
1949年秋,金同稷校友以建校第一批學生的身份來到了大連大學(1949年春成立大連大學,1950年更名大連工學院,1986年改名為大連理工大學),并開始了一段從學生到教師,再從普通教師到校領導,與大工長達近七十年的不解之緣。
高考時,金同稷校友共報考了六所學校,對老解放區充滿向往的他,最終選擇了黨親手創辦的正規大學——大連大學。在為時兩個半月的政治思想學習中,金同稷校友積極轉變思想,向黨組織靠攏,由于學校教育安排和人才培養需要,金同稷校友服從組織安排,先后兩次調整,最后到了港灣組學習。在那個學生普遍患有“知識饑渴癥”的時代,每一個大學生都以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為己任,就像話劇《屈伯川》里那樣,同學們在一館埋頭苦讀、挑燈夜戰,時刻準備著奔向祖國四面八方,建設新中國,當年學長們更是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談及大學學習時,金同稷校友自豪的說:“大工學子一直以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由于當時社會急需人才,很多大學都是讓學生三年或兩年提前畢業,但大工依然堅持四年制辦學,多一年的學習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實踐課程就是到實際在建的項目工作,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切身的工程經歷,使得大工學子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烈日炎炎、環境潮重的佳木斯某水庫,金同稷校友和同學們從頭到腳全副武裝,用極其落后的測量設備,反復求實,力求嚴謹,以優異成果完成了測量實習。金校友回憶到這里,滿臉欣慰的說:“當時雖然條件苦了點,但我們都很有干勁,大家都想趁著實習多學習多交流,發現并自主解決問題,這也為以后的工作打牢了基礎。”
紅色搖籃·為大工奉獻一生
大四那年,金同稷校友同土木系港灣組22名同學對新校址進行了地形測量,又在基建處的領導下組織施工,參與建設了一、二館等多項工程。作為大連工學院培養出的第一屆優秀畢業生,金同稷校友深知學校亟待發展,教師資源缺乏,于是毅然選擇了留校,在教育第一線工作。談起任教的往事,金教授回憶到他帶領學生們在運河測量的經歷。白天沿河岸測量,晚上就直接在船上休息,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金教授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共同生活,指導同學們順利完成課程任務。就這樣,金教授以身體力行、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為大工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大工師生關系之好至今仍被廣為傳頌。在他擔任水利系副主任期間,學校土木水利專業發展迅速,建設了大連油港等多項重大工程。清華大學張光斗院士在參觀我校水利系時說,“清華水利系要向大工水利系學習”,讓當時同學老師們為之振奮。在擔任校領導期間,金校長堅決遵從黨的領導,創辦特色大學,大力發展學科建設,引進科研人才,使大工學術地位保持在全國前列。金校長還表示大工學子重視基礎,業務扎實,技術水平過硬,并且容易與群眾打成一片,求真務實,是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紅色筑夢人·紅色基因永流傳
夜色已深,小屋里卻格外溫暖,我們聆聽著金書記講述老輩大工人的故事,心里充滿了敬意。當我們談到大工傳統時,金書記講到,大工是為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的;大工對于學生的培養,注重基礎,注重實踐;學校負責同志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沒有架子,與師生打成一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辦學,在學校形成了民主、團結、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好氛圍。在談到全國院系調整時,金書記講到:“一個學校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難以培養出個性化、多樣化的高素質人才。大工有自身鮮明的特色,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繼續培養有大工特色的高素質人才。”
在談到對新一代的大工人有什么期望與囑托的時候,金校長希望我們能夠傳承和發揚大工紅色基因,打牢基礎,投身到祖國需要的地方;要獻身科研,勇于創新,具有“雙創”意識,發揚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大工精神,早日將我校建設成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的大學。

采訪回來,實踐隊員們都深深的被金老身上的紅色特質和大工精神所感染,金老雖已耄耋之年,但依然關心青年學生成長,關心學校發展,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全部力量。大家謹記著老校長的教導,要重視基礎,艱苦奮斗,更要踏實肯干,嚴謹負責,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
玉蘭開了一季又一季,變化的是日益興盛的大工,不變的是一代代傳承的大工紅色基因。它流淌在每一位大工人的血液里,時刻提醒著我們獻身科研造福人類,建設祖國奉獻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