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檔案】

田熹東,北京成樸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校友會常務副會長,北京青年校友會會長。1986年—1990年本科就讀于我院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專業。畢業后先后在黑龍江省水利廳和國家水利部工作,曾獲黑龍江省省直機關“十佳公仆”“全國水利規劃計劃系統先進個人”等榮譽;后來下海進入股權投資領域,曾任深圳市中科招商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執行副總裁等職。2012年被北京團市委等單位聘為“首都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并擔任了我校建工學部校外導師。2017年推動成立北京青年校友會并擔任會長,成立第一個校友藝術團,組建跑團、公益部等,每年組織年會、行業沙龍、迎新講座、校友助跑等活動,接送在京中轉的新疆籍新生,助力青年校友成長,擴大母校影響力。
走進田熹東的辦公室,迎面就是“大成至樸”四個大字,蒼勁有力。他說,這四個字包含了他公司的名字,更是他的基本信條:“大成則有功,至樸則長久”,已過知非之年,他以自身經歷,為“大成至樸”添加了不同層次的注解。他的辦公桌上,略顯“非主流”,除了必要的辦公用品,桌上被筆墨紙硯占去大半,墻上掛著未裝裱的書法作品,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墨香。書法這件事,田熹東堅持了近四十年。工作之余揮筆潑墨時的閑云野鶴,是他不可或缺的快樂時光。

田熹東為母校70周年校慶而書
凌水不息,西山有住
白首猶新、頃刻如故
踏實勤奮 學以致用
田熹東出身書香門第,爺爺是老家那個村里少有的讀書人,父母都是教師,耳濡目染下,田熹東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后來他高分考取了大工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我挑了最感興趣的水工專業,想要腳踏實地做一些事情。”他說,“但沒想到,這個專業這么繁重。”再加上他還課外廣泛研讀了中外哲學方面的一系列著作,基本放棄了娛樂活動,甚至有兩個假期沒能回家。畢業那年,黑龍江省水利廳在全國高校接收的畢業生中選了2名應屆生直接留在機關工作,田熹東以其優異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表現,成為其中之一。
入職之初,田熹東便被安排到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去接受基層鍛煉,參與到一個叫做“烏裕爾河交叉水質改善工程”的緊急項目里。為了在要求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他從現場設計到施工設代,整整一年沒怎么離開工地,住帳篷,吃食堂,野外勘測,計算繪圖……項目不僅按時交工驗收,還獲得院里年度設計成果一等獎。能親自參與完成一個水利項目,初入職場的田熹東第一次感受到艱苦付出后,收獲的快感。
不久后,因工作需要,田熹東調回水利廳,歷經防汛辦、農田局、辦公室等部門。從工程師到行政人員,巨大的轉變將他拉回新起點。為勝任新工作,這個工科男不得不經常加班加點,廢寢忘食。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汛情就是命令,當嫩江出現第一次洪峰的時候,田熹東就奔赴了抗洪搶險第一線。此后的6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負責與地方和部隊溝通聯絡,及時匯總有關汛情信息,傳達領導指示,參與研究緊急防洪預案,到最危險的現場指導搶護......由于他出色的專業能力和不懼艱險的奉獻精神,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全省“抗洪搶險模范”榮譽稱號。
“PPT?那會兒水利廳里根本沒人知道。”90年代初期,連工作電腦都鮮見,要在電腦上短時間內做出一套像樣兒的匯報系統,談何容易?接到領導的指示,田熹東確實感到頭大了。
“但我知道,組織交辦的事,必須做好。如果我干不成,就是我的問題。”他默默地去書店買了專業書籍,回家收拾了簡單的洗潄用品,準備在辦公室拼了。

在那個文件還主要靠手寫的年代,田熹東一邊學習,一邊摸索,一邊向專業人士請教。從組織文字到數碼拍照,到截取圖片和視頻,到各種設備適配連接、到做PPT動畫設計……今天看來信手拈來的事,在當年可都是見所未見的,還是待他攻破的全新陣地。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會議當天,他的PPT展示材料驚艷了全場,匯報大獲成功,田熹東因此得到了時任廳長李國英簽發的嘉獎令。
撰文是辦公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的學生熟悉論文和技術資料寫作,但公文寫作、領導講話稿完全是另外一套體系。寫講話稿的那個難度和痛苦程度,堪稱‘沒有最憋屈,只有更憋屈’。”田熹東打趣地說。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信息匱乏,田熹東堅持每天做剪報、抄筆記,遇到重要的稿件,他就主動加班,熬夜憋稿子。漸漸地,要求他改稿的次數越來越少,關鍵時刻“一稿過”。
田熹東先后擔任過黑龍江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副處長、國家水利部調水局辦公室主任等職務,30歲剛過,已是當時系統里最年輕的處長之一。“我其實沒什么遠大目標,只是抱定了‘把事情做成’的信念”,田熹東俯身躬行,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埋頭苦干中,收獲著進步。
責任擔當 重新創業
2006年,田熹東剛剛到水利部調水局工作,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他命運的走向。
“我女兒有先天性心臟病,本來經過手術,已經基本穩定。但那時候病情又突然惡化,急需手術治療。”看到原本活潑可愛的女兒,憔悴地躺在病床上,雙唇發紫,呼吸困難,田熹東心如刀絞。
北京的醫生給出了治愈女兒的希望,龐大的費用卻也成為擺在他面前最現實而殘酷的問題。對這位年輕的父親來說,每月五六千的工資只是杯水車薪。田熹東被現實推著走向了人生的岔路口。
一籌莫展時,田熹東的發小邀他加入自己新創立的投資公司,并給出可觀的年薪。這是一個風險很高的全新領域,但他仍決定加入。“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如果不去,那女兒一定沒得救,如果去了,還有機會救女兒。作為父親,救女兒是我該做,也必須要做的事!”于是,他推掉了單位的分房指標,撤回了戶口排隊,交還了車輛,毅然決然地放棄仕途,開始了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生涯。
田熹東原本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很自信,但進入全新領域卻讓他備受煎熬:“雖然下海可能掙得多,但時刻要背負業績壓力,而且面臨全新的業務,各方面都急需惡補。”
想解決問題只有快速進步,“學霸田熹東”重新上線,此后的十年里,他先后在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及清華大學參加了各種學習。

在投資公司的五年,田熹東從副總監、總監、副總裁一直到合伙人,迅速成長起來,他親手發起了公司在珠三角第一只股權投資基金,指導下屬團隊發起了長三角系列基金,并帶隊在環渤海區域實現新了突破,為公司擴張到近五百億人民幣的基金規模,做出了突出貢獻。
五年后,女兒早已痊愈,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的成長,現在已經大學畢業。雖經歷痛苦與迷茫,但該做的事做成了,肩上的責任扛下來了,田熹東覺得,一切都值了。
不忘初心 公益情懷
田熹東對投資行業始終抱有敬畏之心。即使公司規模再大,業績再突出,他仍慎終如始,不斷精進。2010年,他敏銳地洞察到,原來公司的管理理念很難與新的經濟形勢相適應。探討無果后,他決定退出,并創立了北京成樸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成長企業的VC/PE股權投資及并購投資。
“精準投資”是田熹東給新公司設定的明確方向。“我們不做大而全,只盯準幾方面發力:第一,只投資實業,不涉足二級市場,興實業才是對國民經濟發展最有力的推動;第二,只投資軍工、醫藥、智慧水利等我們擅長的行業。”對于團隊建設,田熹東堅持小而精,公司雖僅有十幾人,但兼顧了行業、法律、財務等方面,實現了高度專業化。而高效的激勵制約機制,實現了公司與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公司成立至今,已成功投資20多家企業,在各個板塊陸續有掛牌,管理的資產市值規模正逐步向百億靠攏。

公司發展步入正軌后,田熹東對生活也多了思考。“一個人只有不忘來時路,才不會迷路。”母校大工其實一直是他的牽掛。對田熹東而言,大工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殿堂,還是一份特別的存在。他畢業時,黑龍江省水利廳來學校征詢意見,需要學校校長簽字。時任校長林安西毫不遲疑的說:“同意!我相信我的學生肯定沒有問題”。
“我并沒有深入接觸過林校長,但他的信任一直激勵著我,一定要為母校爭光。”田熹東在心中也埋下了感恩的種子。
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田熹東發現到北京發展的大工校友數量逐年攀升,他們總會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諸多實際問題。“有困難,當然要找組織。”于是,他在學校校友工作處的支持下,在各位校友的幫助、推動下,聯絡召集了近300位校友,于2017年正式成立大工北京青年校友會。北京的年輕校友再次因“大工”重聚。

作為青友會的會長,田熹東的“出鏡率”一直很高,組建理事會和秘書處,制定規范和制度,組織策劃文體活動……一切有利于年輕校友發展進步的事,他總會盡可能參與,不遺余力。“在這里,我們不圖利益,只談付出。”對于青友會的宗旨,田熹東態度堅決,“我們就是想幫年輕校友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在組織中不斷進步、成家立業、走向人生新的高度。”在他的帶領下,北京青友會現已聚集校友千余人,他們在這里互幫互助,共謀發展,成為彼此最暖心的伙伴。

田熹東在奧森公園附近的辦公室,十年未動,不僅因為這里良好的辦公環境,更因為這里的特殊意義。辦公室常年向在京校友開放,早已成為校友內心依靠的另一個“家”。每周,這里都會迎來幾位或是尋求幫助、或是商討活動事宜的年輕校友,連他的秘書都能準確地叫出多位青友會骨干的名字。“能幫校友解決些實際問題,我很開心。”這樣的付出,田熹東甘之如飴。
2021年5月,田熹東受邀參加一位北京校友的婚禮。對于身在異鄉的校友來說,青友會就是娘家人,田會長就是最親的家長。
藍天,綠地,白紗,一切都顯得那么溫馨而自然。田熹東和所有的父親一樣,默默注視著臺上的新人,目光不曾游移。每每看到校友充滿幸福的笑臉時,他的內心也和那天的陽光一樣,溫暖而明亮。
轉載自學校校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