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教育廳公布了2024年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評選結果。我院在此次評選中表現突出,共獲評遼寧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篇。
遼寧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博士生:鄭振鈞 指導教師:董國海教授
論文題目:《港灣振蕩動力機制和預報方法研究》
博士生:王佳亮 指導教師:韓寶國教授
論文題目:《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沖擊性能的納米復合增強及其微觀機理研究》
遼寧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碩士生:秦漢堯 指導教師:韓寶國教授
論文題目:《摻加碳/鋼纖維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電學性能及機理研究》
碩士生:張雨柔 指導教師:周長俊副教授
論文題目:《表征瀝青粘彈性的壓痕蠕變試驗開發與應用》
1、《港灣振蕩動力機制和預報方法研究》,博士生:鄭振鈞,指導教師:董國海教授
董國海教授致力于海洋水動力學及其與海洋工程結構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科研課題30多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等。
鄭振鈞博士在董國海教授的指導下,結合數值模擬技術、物理模型實驗和現場觀測等多種方法對港灣振蕩動力機制和高效預測方法進行了研究。開發了一種港灣振蕩參數化方法,可以快速預測港內短波和次重力波的時空分布,極大降低了港灣振蕩業務化預報的成本。進一步提出了港灣振蕩混合降尺度預報方法,并應用于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節點港口漢班托塔港,提前84小時預報港灣振蕩,為港口的安全高效運營提供了技術支持。


2、《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沖擊性能的納米復合增強及其微觀機理研究》,博士生:王佳亮,指導教師:韓寶國教授
韓寶國教授主要從事水泥與混凝土復合材料、自感知混凝土及其智能結構、納米工程化水泥基復合材料、(超)高性能與多功能/智能混凝土及結構等方向的研究。在領域內重要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最高因子40.0;研究成果引用超1.7萬次;獲科技獎勵5項;入選/獲得稱號/榮譽近10項。曾獲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入選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為基于適應超高層、大跨度及軍事防御設施對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特殊要求,王佳亮博士在韓寶國教授的指導下,開展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抗沖擊性能的納米復合增強及其微觀機理研究。通過納米復合研制出了高抗沖擊性能的RPC,明確了納米填料對RPC抗沖擊性能的影響規律,建立了納米填料復合RPC的沖擊壓縮本構模型,結合水泥基復合材料微觀結構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水化硅酸鈣(C-S-H)凝膠結構和孔結構的分析探討了納米填料復合RPC的增強機理。


3、《摻加碳/鋼纖維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電學性能及機理研究》,碩士生:秦漢堯,指導教師:韓寶國教授
韓寶國教授主要從事水泥與混凝土復合材料、自感知混凝土及其智能結構、納米工程化水泥基復合材料、(超)高性能與多功能/智能混凝土及結構等方向的研究。在領域內重要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最高因子40.0;研究成果引用超1.7萬次;獲科技獎勵5項;入選/獲得稱號/榮譽近10項。曾獲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入選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秦漢堯碩士在韓寶國教授的指導下,系統研究了不同材料組成和工藝因素對UHPC直/交流電學性能的影響規律,揭示各因素間的耦合作用及其對電學性能的綜合影響機制;從纖維-基體界面及空間分布等微觀層面揭示了鋼/碳纖維復合體系通過多尺度協同作用降低UHPC容抗、削弱UHPC極化效應而發揮高導電效率的機理;建立基于纖維-纖維與纖維-基體界面接觸的等效電路模型,證實了纖維接觸效應及導電路徑重構在提升UHPC電學性能中的關鍵作用。


4、《表征瀝青粘彈性的壓痕蠕變試驗開發與應用》,碩士生:張雨柔,指導教師:周長俊副教授
周長俊副教授圍繞“交通強國”戰略和碳中和目標,考慮經濟、環保、社會等因素,從路面結構—材料設計一體化和全壽命周期成本角度,開展路面結構分析、材料性能表征和路面耐久性研究。主持并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課題20余項。發表期刊論文75篇,近五年h-index為20。先后服務于遼寧省、黑龍江省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等的建設和養護工作,并開發市政道路路面管理系統。
張雨柔碩士在周長俊副教授的指導下,通過理論分析、壓痕蠕變試驗及其有限元仿真,對壓痕蠕變試驗用于表征瀝青類材料黏彈性能的可行性進行探討。研究聚焦于壓痕蠕變試驗,通過對試驗中壓深曲線進行歸一化處理獲取特征蠕變柔量,此方法有效規避了實際試驗中幾何參數和邊界條件等因素的干擾,極大降低了求解反問題的難度,實現了對不同溫度條件下瀝青材料黏彈性能的全面且精準評估,為瀝青材料的性能評估與工程設計開辟了更為便捷有效的途徑。


